準確把握全面開放的基本內涵
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高度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,系統回答了新時代要不要開放、要什么樣的開放、如何更好推動開放等重大命題。報告提出的全面開放內涵豐富,既包括開放范圍擴大、領域拓寬、層次加深,也包括開放方式創新、布局優化、質量提升,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。
(一)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,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。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不是權宜之計,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。雖然我國儲蓄和外匯比較充裕,但不能因此忽視利用外資的作用。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引進資金,更重要的是引進外資搭載的先進技術、經營理念、管理經驗和市場機會等,帶動我國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、價值鏈、創新鏈。關起門來搞建設不行,關起門來搞創新也不行。要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,提升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、產業升級效應,加強在創新領域的各種形式合作,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。50*50*2.5小口徑方管同時也應看到,從貿易大國到投資大國、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,是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。我國擁有強大的產能、適用的技術和較為充裕的外匯,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的條件比較成熟。要按照報告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部署,在提高引進來質量和水平的同時,支持企業積極穩妥走出去。這既有利于保障能源資源供應、帶動商品和服務輸出、獲取創新資源和營銷網絡,助力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,也有利于促進東道國經濟和社會發展,實現互利共贏。
(二)堅持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更好結合,優化區域開放布局。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起步,由東向西漸次推進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內陸和沿邊地區開放取得長足發展,但總體上還是對外開放的洼地。西部地區擁有全國72%的國土面積、27%的人口、20%的經濟總量,而對外貿易僅占全國的7%,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分別占7.6%和7.7%。內陸和沿邊地區勞動力充裕,自然資源富集,基礎設施不斷改善,特別是隨著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加快推進,中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,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。要按照報告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的部署,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,推動內陸和沿邊地區從開放的洼地變為開放的高地,形成陸海內外聯動、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,進而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。50*50*2.5小口徑方管
(三)堅持制造領域開放與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,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。制造業是我國開放時間較早、程度較深的領域,也是發展較快、競爭力較強的領域。今后,除極少數敏感領域外,其他制造業還要進一步開放,股比、業務范圍等限制也要逐步放寬。相比之下,服務業對外開放相對滯后,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,仍是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的“短板”。報告明確提出,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,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。就是要在深化制造業開放的同時,重點推進金融、教育、文化、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,放開育幼養老、建筑設計、會計審計、商貿物流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。
(四)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,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。發達國家是我國主要經貿伙伴,去年美國、歐盟、日本占我國外貿總額的36.4%。加上經香港等地的轉口貿易,比重更高。鞏固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,可以穩定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盤。同時,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貿聯系也日益密切。2014—2016年,我國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進出口額達3.1萬億美元,占同期外貿總額的1/4以上;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近500億美元,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/10左右。要按照報告的要求,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和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并重,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,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平等互利合作,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、進口來源多元化、投資合作伙伴多元化。50*50*2.5小口徑方管
(五)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更好結合,做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者貢獻者。世貿組織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區代表的區域貿易安排,是驅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兩個“輪子”。世貿組織有160多個成員,涵蓋全球98%的貿易額,具有廣泛代表性。世貿組織規則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,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進程受阻,開放水平更高、靈活性更強的區域貿易安排蓬勃發展,成為驅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引擎。報告明確提出,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,支持多邊貿易體制,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,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。這既是拓展自身開放空間的需要,也體現了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責任擔當。50*50*2.5小口徑方管
|